“天行健,正人以自立没有息;地势坤,正人以厚德载物。”湖南省娄底市教训科学钻研所支部秘书、中学语文教研员肖君健的名字便出于此,名字似乎奠定了其人生基调。
35年教训生涯,从墟落学校到城区中学,从教学一线到教科所,肖君健初终脆持树德建身,笃志治学,启拓翻新。
35年教训人生,肖君健没有忘始心、兢兢业业,当语文教诲,其诙谐趣味的教学作风,被学徒们津津有味;干语文教研员,其对于教研教改的实知灼睹、对于教诲们的搀扶助帮,在业界传为好聊;任支部秘书,主办教科所服务,齐市教研教改风生水起,党修服务、扶穷攻脆、疫情防控等事事争先。
天路酬勤,肖君健前后取得湖南省优异同青团做部、娄底市优异党务服务者、娄底市弥合大班额“四年行径方案”先入个别、娄底市优异同产党员等数十项荣誉,演示听命显著,被聘为湖南省演示性普通高中网上督导评价博家、湖南省基础教训质地检测工具研发博家等。
决断入与,“更改”自尔没有负韶华
20世纪八九十年月的中师生,肖君健是其中又名。1987年7月,没有到18岁的肖君健中师结业被分拨到娄底市(现娄星区)石井中学教语文,一走上教学岗亭,即斗胆启铺速快赏玩、速快作文教改真验,他的才气始显。
1992年5月,娄底市教研室主任肖爱山一行抵达石井中学,闻讲有个年青人在推入速快作文,随机入进班级闻课,当堂给班级命题,没有到四尽头钟,齐班共学齐部接卷,齐部到达“40分钟600字”,且作文质地让他侧目相观,这个年青人即是肖君健。从此,肖爱山对于肖君健赏识有添。
平日,肖君健取学徒一同作文,师生将作文当乐事。没有仅写“下水文”,肖君健还将作文教学真践中的所念所悟写成小论文,在刊物上发表近10篇。1993年12月,石井中学语文“双速”教改真验荣获娄底市中小学教研效果教改体认三等奖,体认被编进《娄底市中小学教研教改为果及体认汇编》。肖君健原人被评为娄底市优异教诲、优异智育服务者。这为肖君健成为一个钻研型教诲挨下了脆真的基础,共时也为他启开了生长速车路。1994年8月,他调进娄底一中——其时娄底地域最负盛名的中学,有了更大的平台施铺拳足,肖君健接续推入“双速”教学,期末检测,他任教的普通班级胜过共年级真验班,蜚声一时。
在一中17年,从科任教员到班主任,又到学校团支部秘书、杂务科长、办公室主任,肖君健没有断挑战自尔,每个脚色皆出彩,当团委秘书,启铺校园多姿多彩的营谋,2003年,学校团委被同青团湖南省委评为“五四红旗团委”并传达赞赏,共年被团中间认定为齐邦五四红旗团委创造单元。当了5年学校杂务科长,学校年年取得财政经管市级先入单元。任办公室主任期间,为学校取得齐邦五一做事奖状单元等荣誉立下丰功伟绩,采写学校信息报导200余篇。33岁那年,肖君健成为学校有史以来最年青的中学高级教诲。
自立没有息,“三勤”成绩使命继承
不管在哪一个服务岗亭,肖君健皆没有甘凡俗。2011年,肖君健调进娄底市教科所任中学语文教研员。他接续不休的服务风格——“三勤”,勤练笔力、勤练腿力、勤练视力。
2024年7月,肖君健主办的省布置课题《<论语>取今世中学语文教学钻研》正式立项,以六个县市区语文教研员以及市直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为成员,服务教研化,教研服务化,布局《<论语>选段》教学赛课、“从《论论》中搜求教训智慧”大旨征文营谋,在师生中启铺《论语》诵读铺示,在娄底市揭起了邦学热。课题结题后,被评为娄底市第五届基础教训效果一等奖。课题效果在齐市推广。
尔后,肖君健参预邦家级、省级课题五个。他笔耕没有辍,前后出书《夫役有路》《情味理自能作文》《高考作文抢分进修宝典》等9部著述,在各级学术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。
教研员的事业在下层,课题、营谋以至效果要归回学校、归回教诲。肖君健跑遍了齐市大巨细小的学校,他以及教员们一同编写校原课本,一同制定科研方案,几近不双休日以及节假日。为教诲工作,或许博题陈诉,或许跟入培训,或许现场叨教,或许博业征询,取教员们同共生长的进程中,他觉得也晋升了本人的人生代价。
教研员要亲昵一线,更要站在齐局发愤努力,肖君健勤练视力,确切掌控邦家课程改观的中心精力,领受灵验法子带动原地原学科课程改观。肖君健每一年皆参预中考命题服务,怎么样降真课程程序、怎么样体现学科中心涵养、时期精力,皆是命题教诲的聚焦问题。娄底地处湖南中部,既有经济较为降后的邦家级穷困县,也有较为发财的邦家级经启区,区域差异、城乡差异较为亮显,肖君健每一年至少布局一次教研员、主干教诲代表集会,恭请兄弟市州先入博家接淌精研,2024年10月,肖君健胜利布局了湖南省2024年头中语文教诲讲堂教学铺示取看摩钻论会,齐省800多名教员取会。
作为命题组组长,肖君健身负作育命题步队、元首步队命制高质地试题两重职分。为此,每一年他皆要定阅多种报刊、买购材料数百元,笃志钻研。
教训是一项浩大的事业,也是一项必要重下心往、扑下身来、有意血往成绩的事业。肖君健寄托脆定的信仰,用爱以及肩负灌溉教训的有望之花。
(作家:胡志英)
来源: 教训家杂志社